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曹学士的官员调任浙江时的生活状态和人生感慨,语言直白却充满感染力。
前四句用轻松笔调勾勒出曹学士的潇洒形象:他在杭州西府任职时,过着饮酒作诗的快意生活;闲暇时醉游虎丘寺,独自在姑苏台上放声高歌。这些画面展现了一个不拘小节、热爱自然的文人形象。
后四句转向深沉的人生思考:虽然一生慷慨好客花费了大量钱财,但岁月无情,白发已悄然爬上头顶。这里用"黄金去"和"白发来"的对比,生动表达了人生得失与时光流逝的无奈。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尽管曹学士名声远扬,但直到现在朝廷才真正重用他。"肯遗才"三字暗含怀才不遇的淡淡酸楚,也透露出终于得到认可的欣慰。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将洒脱的生活态度与深沉的人生感悟完美结合,既有"饮酒吟诗"的畅快,又有"百岁催人"的唏嘘,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而立体的官员文人形象。诗中"虎丘寺""姑苏台"等具体地名,以及"黄金""白发"等鲜明意象,都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触可感。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