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秀山次唐先生韵
客行值残腊,长程催短景。
天寒须易冰,叶脱木无影。
挥鞭发长城,露湿衣袖冷。
迤逦度云汉,邂逅逢峻岭。
缅怀董学士,曾此憩夐静。
突兀数尺碑,其文信蔚炳。
往事浮云空,几年孤此境。
兹山真自幸,四牡又来骋。
留诗继前贤,顿觉仙凡迥。
而我苦驽缓,古训蒙不省。
何幸接词源,飞流激奔猛。
涯涘不能窥,况敢得要领。
无心和阳春,有怀徒耿耿。
愿言借馀光,破我心昏暝。
天寒须易冰,叶脱木无影。
挥鞭发长城,露湿衣袖冷。
迤逦度云汉,邂逅逢峻岭。
缅怀董学士,曾此憩夐静。
突兀数尺碑,其文信蔚炳。
往事浮云空,几年孤此境。
兹山真自幸,四牡又来骋。
留诗继前贤,顿觉仙凡迥。
而我苦驽缓,古训蒙不省。
何幸接词源,飞流激奔猛。
涯涘不能窥,况敢得要领。
无心和阳春,有怀徒耿耿。
愿言借馀光,破我心昏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寒冬腊月长途跋涉时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生动刻画,也包含对历史人物的追思,最后升华到对人生智慧的渴求。
开篇用"残腊""短景"点明时值寒冬,白昼短暂。通过"冰""无影的枯树""冷衣袖"等细节,让读者立刻感受到刺骨的寒意。旅人挥鞭赶路的画面,传递出奔波劳顿的艰辛。
当旅人翻越高山时,突然看到一块纪念董学士的石碑。这里用"突兀"形容石碑的醒目,用"蔚炳"赞美碑文光彩夺目。石碑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让旅人联想到当年董学士也曾在此驻足。这种跨越时空的相遇,让平凡的山岭变得特别。
后半段转为内心独白:旅人谦虚地说自己天资平庸,不懂古人智慧,但幸运的是能接触到(董学士)如飞瀑般奔涌的文采。用"飞流激奔猛"这个比喻,既形象又充满力量感,暗示优秀文学作品对人的震撼。
结尾处诗人坦诚自己的困惑,像处在黑暗中期盼光明,渴望借助先贤的智慧来照亮内心。这种对精神指引的渴求,让整首诗从写景怀古提升到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通过一次偶然的碑前驻足,将冬日旅途、历史遗迹和个人感悟自然串联,最终完成了一次从外在景物到内心世界的完整旅程。诗人对智慧的谦卑追求,尤其能引发现代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