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登中镇山
春容如旧,正花雾,笼明杜宇啼熟。
匹马骄嘶,穿石径,彷佛两高三竺。
古柏埋云,悬崖咽雪,庙貌犹严肃。
残碑几字,苔痕侵上华屋。
常忆昨岁香泉,琵琶曲竟赋,别喷珠瀑。
此地寻游,空怅恨,荒却吾庐修竹。
半日杯閒,十分山兴,对景皆成独。
斜阳僻寺,一声归雁横麓。
匹马骄嘶,穿石径,彷佛两高三竺。
古柏埋云,悬崖咽雪,庙貌犹严肃。
残碑几字,苔痕侵上华屋。
常忆昨岁香泉,琵琶曲竟赋,别喷珠瀑。
此地寻游,空怅恨,荒却吾庐修竹。
半日杯閒,十分山兴,对景皆成独。
斜阳僻寺,一声归雁横麓。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重游中镇山时的所见所感,既有对眼前景色的生动描绘,又融入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当下的孤独心境。
上片写登山所见:开篇用"春容如旧"点明时节,雾气中的杜鹃啼叫、骏马嘶鸣穿过石径,营造出朦胧而富有生机的山景。"两高三竺"用佛教圣地比喻山势高峻。接着用"古柏埋云""悬崖咽雪"的拟人手法,突出山势险峻古老,寺庙庄严肃穆。残碑苔痕的细节暗示时光流逝。
下片转入抒情:先用"常忆"引出对去年在此听琵琶曲、赏瀑布的美好回忆。但如今重游,只见荒芜的竹林,只剩怅惘。"半日杯閒"三句直接抒发孤独——虽有美酒和游山兴致,却无人共赏。结尾用夕阳下的僻静寺庙和孤雁横飞的画面,将孤独感推向高潮。
全词最妙处在于:表面是记游写景,实则通过今昔对比和"独"字的反复强调("对景皆成独""归雁横麓"),传递出物是人非的深沉孤独。写景时善用拟人("咽雪""啼熟")和比喻("两高三竺"),使静态山景充满动态生命力。最后用孤雁意象收尾,余韵悠长,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苍茫天地间的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