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道者刘虚中募刻道德经于厓石惧其为山灵之累也作诗送其去以讽止焉

大华五千仞,道德五千言。
灵岳与宝书,终古元气存。
君今镌此经,磨厓勒山垠。
模写时俗书,名氏相缀分。
俗书多破体,舛駮何足云。
山中无除目,安取轩冕群。
云台石室閒,刻画留瘢痕。
山灵亦何咎,䍦此钳凿冤。
愿君回俗驾,息机罢纷纭。
归从老希夷,齁齁卧云根。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有人想在华山崖壁上刻《道德经》,诗人觉得这样会破坏山体自然美,于是写诗劝他停手。

全诗可以分成三层意思:

1. 开头用"五千仞"的华山对应"五千言"的《道德经》,说这座神山和这本宝书都是天地精华所生,暗示它们本就很完美,不需要人为加工。

2. 中间批评刻经行为:说俗人写的字歪歪扭扭,刻上名字更显得俗气。山里本没有官场那些虚名,何必把世俗的做派带进来?在云雾缭绕的天然石室里刻字,就像给美人脸上留疤。

3. 最后劝对方收手:说山神又没做错事,何必让它受凿刻之苦?不如学陈抟老祖(号希夷先生)那样,自在逍遥地睡在云深处的山石上,做个超脱世俗的隐士。

诗人用对比手法,把华山的自然壮美和刻字行为的俗气对立起来,通过"山灵喊冤""云台留疤"等生动比喻,表达保护自然景观的主张。最后给出的解决方案也很有道家特色——与其折腾,不如顺应自然。全诗既有对破坏行为的批评,又带着幽默调侃的语气,劝人向善却不显得说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