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栖霞岭金鼓洞赠蔡尊师

石洞最幽寂,从师养静根。
清閒十二月,《道德》五千言。
云懒长依岫,泉流自到门。
山房客信宿,玄理共探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栖霞岭金鼓洞跟随蔡尊师修行的宁静生活,充满了对自然与道家哲理的感悟。

前两句点明地点和主题:石洞环境幽静,诗人跟随师父在此修养心性。"静根"可以理解为内心安宁的本源,像植物扎根一样稳固。

中间四句用具体画面展现修行生活的美好:一年十二个月都清闲自在,每日研读老子《道德经》的五千字真言。白云慵懒地依偎在山间,泉水自然流淌到门前——这些意象都在传递一种无拘无束、顺应自然的生活状态。

最后两句写实中有深意:住在山间客房与来访者畅谈玄妙道理。"信宿"指连续住两夜,暗示交流的深入。这里的"玄理"既指道家思想,也暗含对生命本质的探讨。

全诗的魅力在于:
1. 用"云懒""泉流"等拟人化描写,把山水写得充满灵性
2. 通过"十二月"与"五千言"的数字对照,展现修行生活的规律性
3. 最后落在"共探论",说明修行不是孤独的,而是可以与人分享的智慧

诗人通过石洞、云雾、泉水这些简单意象,构建出一个远离尘嚣的精神世界,让人感受到道家"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