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汤农部鹏三章 其三

足刖岂伤璞,相者自神眊。以予区区诚,舌敝未酬告。

万鳞接崇阀,容趾无寸奥。明月作龙饵,去且海东蹈。

所悲新相知,如磁以针好。百引偶合气,一瞬忽离貌。

今日迹所依,明日梦或到。人生几握手,元鬓变颓髦。

君梦倘余觅,排浪向烟峤。乱茑络松盖,下有白猿啸。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知音难觅的惆怅。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和意象,描绘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缘分。

诗中前四句以"璞玉被误认为需要削足适履"为喻,说明真正的价值常被看走眼,自己虽然真诚相待,却难以得到理解。"万鳞接崇阀"形容权贵门庭若市,而真诚的交往却无处容身。

中间部分用"明月作饵钓龙"的奇幻想象,表达自己宁愿远走高飞也不愿屈就。"磁针相吸"比喻知音相遇的难得,但缘分又像气息般容易消散,形象地表现了人际关系的脆弱易变。

后六句转入深沉的人生感慨:今日相聚的痕迹还在,明天可能就只能在梦中相见。人生能有多少次真诚的握手?黑发转瞬就会变成白发。最后以白猿长啸的意象作结,营造出一种苍茫寂寥的意境,暗示知音难觅的孤独。

全诗通过"玉与相者"、"磁与针"、"足迹与梦境"等对比意象,表达了在浮躁社会中坚守本真、寻找知音的不易,以及对人生短暂、聚散无常的深刻感悟。语言虽含蓄但意象鲜明,让读者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高与深情。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