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大明寺塔
故岁摇落时,凭高望扬越。
流光不我与,复此值凋节。
孤塔踞层冈,仙盘湧漻泬。
病足攀危梯,寸晷或三歇。
浩荡佛界宽,凌兢客心折。
远岫几培塿,空江一明灭。
海日栖簷题,霜风语铃舌。
荒墟自今古,大块靡封埒。
豁若醯覆开。醒如豆聪撤。
哀哉人间世,小智互纷结。
豕虱论是非,蛮蜗定雄杰。
伥伥百代俗,唧唧九流说。
推致无穷中,秋毫共飘瞥。
圣人小天下,乐意遗来哲。
矧余蒙鄙姿,轻蹈荣利辙。
溷浊六尘并,讙呶太和泄。
薄言真境游,追悟生理缺。
洗心刻来誓,回步懲曩跌。
甘露多馀滋,圣关有幽鐍。
咄嗟朝市人,此路非尔蹑。
流光不我与,复此值凋节。
孤塔踞层冈,仙盘湧漻泬。
病足攀危梯,寸晷或三歇。
浩荡佛界宽,凌兢客心折。
远岫几培塿,空江一明灭。
海日栖簷题,霜风语铃舌。
荒墟自今古,大块靡封埒。
豁若醯覆开。醒如豆聪撤。
哀哉人间世,小智互纷结。
豕虱论是非,蛮蜗定雄杰。
伥伥百代俗,唧唧九流说。
推致无穷中,秋毫共飘瞥。
圣人小天下,乐意遗来哲。
矧余蒙鄙姿,轻蹈荣利辙。
溷浊六尘并,讙呶太和泄。
薄言真境游,追悟生理缺。
洗心刻来誓,回步懲曩跌。
甘露多馀滋,圣关有幽鐍。
咄嗟朝市人,此路非尔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大明寺塔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壮阔的自然景象和深刻的内心感悟,表达了对人生、世俗的思考和对超脱境界的向往。
诗的开头,诗人站在高塔上眺望远方,感叹时光飞逝,转眼又到了草木凋零的季节。他拖着病腿艰难攀登,走走停停,终于登上塔顶。站在高处,佛门净土的广阔让他心生敬畏,远处的山峦像小土堆,江水在阳光下闪烁。太阳挂在屋檐边,寒风吹动塔铃,发出清脆的声响。
面对这苍茫景象,诗人想到人世间的纷争:人们为了小事争论不休,像猪身上的虱子谈论是非,像蜗牛角上的蛮族争夺地盘。各种学说流派吵吵嚷嚷,但在浩瀚宇宙中,这些都像秋毫般微不足道。真正的智者看透世俗,把快乐留给后人。而诗人反省自己也曾追逐名利,被尘世杂念困扰。
最后诗人感悟到:只有洗涤心灵,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他决心改过自新,因为佛门就像藏着甘露的珍宝,而喧嚣的尘世之路并非真正的归宿。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登高望远的视角,把壮丽景色与人生哲理自然结合
2. 通过"虱子论是非""蜗牛争地盘"等生动比喻,讽刺世俗纷争的渺小
3. 展现了一个迷途知返者的心路历程,从追逐名利到寻求心灵解脱
4. 语言既有"仙盘湧漻泬"的奇幻想象,也有"病足攀危梯"的真实细节
诗人最终传达的是:在广袤宇宙中,人类争斗何其渺小,唯有超脱物欲,才能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