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枇杷词旧无传作,梁溪舟中,偶一为之

果林翠晚山深,梅肥时节初过了。洞庭平望,东溪胜处,烂晴垂晓。

肤拟云腴,皮兼沙白,核夸单好。自蜀都赋罢,唐宫帖后,谁误写,琵琶稿。

天与蜡兄名早。胜寻常、许多梨枣。经霜涤蕊,凭薰酿实,甜香满抱。

千树黄金,但愁摘尽,园丁偷饱。忆板桥西去,隔花门闭,有才人老。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枇杷,但写得特别有生活气息,像在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上片开头描绘了一幅初夏果园的景象:深山里果林青翠,梅子成熟的季节刚过。接着把镜头转到洞庭湖和东溪这些盛产枇杷的地方,阳光灿烂的清晨,枇杷长得特别好——果肉像云朵般柔软,果皮带着沙白色,果核又小又精致。然后作者调皮地说:自从古代文人写过蜀地水果、唐朝人画过枇杷图后,是谁粗心把"枇杷"错写成"琵琶"了呢?(这里用了"琵琶"和"枇杷"同音的趣味)

下片继续夸枇杷:它天生就有个好听的名字"蜡兄"(因为表面有层绒毛像蜡),比普通梨枣强多了。经过霜打的花蕊,在暖风中结出果实,甜香扑鼻。满树金黄的果子,就怕园丁偷吃太多。最后笔锋一转,想起板桥西边那个关着门的花园,里面住着位有才华但已老去的人,给整首词增添了一丝淡淡的惆怅。

整首词妙在:
1. 把普通水果写得活灵活现,像在夸一个老朋友
2. 语言生动有趣,比如"蜡兄"的昵称、"偷饱"的调皮说法
3. 结尾突然的感怀,让轻松的咏物多了些人生感慨
4. 通篇不用生僻字,就像在聊天一样自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