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郑谷口

书家称汉隶,最首石经碑。谷口今谁及,中郎是所师。

惊鸾皆有势,折铁更多姿。瘦硬元真法,唐人已不知。

现代解析

这首诗赞美了书法家郑谷口的隶书艺术,通过对比和形象比喻展现了他的高超造诣。

前两句点明汉代隶书的最高成就是石经碑(官方标准字体),而当代只有郑谷口能继承这种传统。这里用"中郎"(汉代书法家蔡邕)作比,说明郑谷口学习的是最正统的书法源头。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比喻描写郑谷口的书法特点:"惊鸾"形容笔画如受惊飞鸟般灵动有力;"折铁"比喻转折处像折断铁器般刚劲又富有变化;"瘦硬"指字体挺拔瘦劲的风格。诗人感叹这种正统笔法到唐代已经失传,暗示郑谷口难得地重现了汉隶精髓。

全诗通过古今对比、具象比喻,让读者即使没见过郑谷口的字,也能想象出那种兼具力度与美感的书法风格,理解他在继承传统方面的独特价值。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