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晦曹通政(寅)招同李大理(煦)李都运(斯佺)纳凉天池水榭即席送大理还苏州(己丑)

天池南有楼,天池北有楼。
纳言北楼下,招我池上游。
轩窗拓四面,地洁无瘢疣。
解衣挂短桁,舍坐临清流。
绿杨万千丝,花鸭六七头。
徐闻水车响,少待鱼罾收。
须臾二李至,各各情绸缪。
小胥摇大扇,四座风修修。
兰肴屏肥腻,苦露获所求。
古来避暑饮,岂必量觥筹。
东园久不雨,老树焦烟浮。
青虫高下堕,吐丝若缀旒。
斯时墨云升,或跃在渊虬。
因之鸣垤鹳,且免喘吴牛。
有渰虽不作,气已如凉秋。
大理起避席,叠棹还武丘。
主人不忍别,小舫尾中洲。
峭帆十八幅,破浪同飞鳅。
榜人有常程,歧路难久留。
分手文山祠,日暝回孤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日纳凉的悠闲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诗的开头用重复的句式"天池南有楼,天池北有楼"点明了聚会地点,简单直接地勾勒出环境。主人曹寅在北楼下邀请诗人一起游池,场景温馨自然。

中间部分详细描写了纳凉时的惬意画面:四面敞开的轩窗、洁净的地面、挂在衣架上的衣服、清澈的流水、随风摇曳的杨柳、悠闲的鸭子,还有远处水车的声音和收渔网的场景。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夏日的清凉。

随后诗人用"绸缪"形容朋友相聚时的亲密氛围,大扇子带来的凉风,清淡可口的菜肴,都展现了聚会的愉快。诗人特意提到不需要像古人那样用大酒杯喝酒,更突出了这次聚会的随意自在。

接着笔锋一转,描写了久旱的景象:焦枯的老树、吐丝的虫子,暗示天气炎热。但很快乌云升起,凉意袭来,为聚会增添了舒适感。

最后写送别场景最为动人。大理要离开了,主人依依不舍,小船相送。诗中用"飞鳅"形容船行迅速,"峭帆十八幅"描绘船帆高耸,展现了送别的急切心情。但船夫有固定行程,不得不分别,在文山祠分手时已是黄昏,孤舟返航的画面透着淡淡的惆怅。

全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将一次普通的夏日聚会写得情趣盎然,既有朋友相聚的欢乐,又有分别时的不舍,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