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武夷山"一线天"的壮丽景色,用生动的画面感带我们身临其境。
前两句"双峡凌虚一线通,高巅树果拂云红"像电影镜头一样:先是一个仰拍视角,两座高耸的悬崖夹着一条细长的天空,就像被利剑劈开的缝隙。镜头往上推,看到山顶的野果垂下来,红艳艳的果实几乎要碰到云彩。这里用"拂云红"这个动态描写,让静止的景色突然有了生命力。
后两句"青天万里知何限,也伴藤萝锁峡中"最有意思:明明是无边无际的蓝天,在这里却被峡谷和藤萝"锁"住了,就像大自然开了个玩笑。这种写法把巨大的天空和狭小的峡谷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一线天"的奇特。藤萝缠绕的细节更增添了野趣,让人联想到探险时发现的秘境。
全诗妙在把静止的风景写活了——高耸的悬崖会"凌空",野果能"拂云",藤萝会"锁"住天空。诗人用20多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色彩(云红)、感受到了空间感(一线通),还体会到了探险的惊喜感。这种化静为动、以小见大的写法,正是古典山水诗的魅力所在。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