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至温陵
江城五月南风作,榕叶初凉枣花落。官炉酒贵人不赊,客路无钱少欢乐。
怜君倜傥能远游,粤王潭头系小舟。经过不待平原席,濩落宁悲季子裘。
自言家住桐阴下,云榭台中日潇洒。紫英花开香满衣,槟榔叶大宁论价。
三十年来何怆哉,凄凉人物与苍苔。明珠象齿不复惜,海客番船何处回。
别来乡县还几旬,况得延陵为主人。论交自是少知己,薄俗谁能无弃贫。
嗟予飘转红尘里,千载春衣厌泥滓。醉后狂歌空有神,交态看同一杯水。
送君远游归故园,我亦还山依鹿门。相思平远台头月,忍听清原洞口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友人返回故乡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友人的欣赏与不舍,也融入了自身漂泊的感慨和对世态炎凉的叹息。
前八句以五月江城的风物起笔:南风吹拂,榕叶带来凉意,枣花飘落。这里用"官炉酒贵"暗示生活不易,带出友人虽清贫却潇洒远游的形象——他像古代名士季子一样不看重物质,在粤王潭头随意系舟,性格豪放不拘礼节。
中间十二句通过友人自述展开一幅故乡画卷:桐阴下的家、云雾缭绕的亭台、紫英花开的香气、槟榔叶的繁茂,这些充满闽南特色的意象勾勒出温陵(今泉州)的风土之美。但笔锋突然转向沧桑——三十年物是人非,昔日繁华的海外贸易(明珠象齿、番船海客)已成追忆,暗含对时代变迁的怅惘。
最后八句回到送别现场:诗人感慨知音难觅、世态炎凉("薄俗谁能无弃贫"),将自己比作沾染红尘的春衣,醉后狂歌也难掩孤独。结尾尤为动人:想象友人归乡后,自己将隐居鹿门山,今后只能对着明月和猿声思念友人,把离别愁绪化作永恒的山水意象。
全诗魅力在于将送别之情与人生感悟自然融合:既有"紫英花开""槟榔叶大"等鲜活的地方风物,又有"交态看同一杯水"的深刻世情洞察;既赞美友人"濩落宁悲季子裘"的洒脱,又通过"海客番船何处回"的追问流露时代忧思。诗人用质朴如话的语言,让读者看到明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他们在漂泊中坚守情谊,在世俗中保持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