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鹾署为董江都故居,署后有祠,遗井尚在,丁巳秋瞻谒感赋
邹鲁儒风湮,嬴秦强力逞。
苏张舌肆矛,申韩智设阱。
典籍付劫灰,仁义弃荒梗。
亭长马上来,功成亦侥幸。
苟且由萧曹,因循及文景。
卓哉江都相,晁贾非可并。
三策本《春秋》,反覆诫修省。
正谊与明道,功利所亟屏。
至今两庑祀,千秋日星炳。
管子霸者佐,思以富强骋。
官海始熬波,国用因不窘。
后世桑孔辈,锱铢收几尽。
淮南百万租,设使俾专领。
趋膻如蚁蝇,处浊同蛙黾。
谁令先生居,一朝作金矿。
我兹瞻荒祠,三叹中耿耿。
幸有遗井存,悠然自清冷。
独来𣂏寒泉,对之涤心影⑴。
苏张舌肆矛,申韩智设阱。
典籍付劫灰,仁义弃荒梗。
亭长马上来,功成亦侥幸。
苟且由萧曹,因循及文景。
卓哉江都相,晁贾非可并。
三策本《春秋》,反覆诫修省。
正谊与明道,功利所亟屏。
至今两庑祀,千秋日星炳。
管子霸者佐,思以富强骋。
官海始熬波,国用因不窘。
后世桑孔辈,锱铢收几尽。
淮南百万租,设使俾专领。
趋膻如蚁蝇,处浊同蛙黾。
谁令先生居,一朝作金矿。
我兹瞻荒祠,三叹中耿耿。
幸有遗井存,悠然自清冷。
独来𣂏寒泉,对之涤心影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扬州盐务衙门(鹾署)是董仲舒故居的联想,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对儒家道德沦丧、社会功利化的痛心。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12句)是历史反思:
- 开头用对比手法:儒家思想衰落了(邹鲁儒风湮),而秦朝的暴力统治(嬴秦)和纵横家的诡辩(苏秦张仪)、法家的权术(申韩)盛行。
- 讽刺汉高祖刘邦(亭长)得天下靠运气,汉初萧何曹参的治国只是苟且,直到文景之治仍因循守旧。
第二部分(中间14句)歌颂董仲舒:
- 用"卓哉"突出董仲舒(江都相)的与众不同,他提出的"天人三策"源自《春秋》,强调"正其义不谋其利"的儒家思想。
- 对比管仲的富国强兵政策,暗讽后世桑弘羊等理财官员(桑孔辈)像蚂蚁苍蝇般追逐利益,把盐铁官营变成"金矿"。
第三部分(最后6句)回到现实:
- 作者在荒废的祠堂前感慨万千,唯一欣慰的是董仲舒留下的古井依然清澈。
- 结尾"涤心影"的细节生动,表达作者想用这井水洗净被污浊社会沾染的心灵。
诗歌魅力在于:
1. 用董仲舒故居变盐署的巧合,巧妙连接儒家理想与现实功利
2. "蚁蝇""蛙黾"等比喻通俗犀利,让读者直观感受官场腐败
3. 最后以清冷的古井作结,在批判中留有一丝纯净的希望
全诗像一场穿越古今的对话,通过盐署这个特殊地点,揭示了中国历史上"道德"与"利益"的永恒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