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读书的生动场景,充满了画面感和音乐美。
前两句"展卷如闻敕勒歌,登临不负好诗多"说打开书卷时,仿佛听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豪迈歌声,登高望远时也不辜负眼前的好诗美景。这里用"敕勒歌"这个典故,暗示读书时思绪飞扬,仿佛能穿越时空。
后两句"剪灯便作秋边色,夜半天风叫鴐鹅"特别有意思:剪灯芯这个日常动作,在诗人笔下变成了营造秋夜氛围的艺术行为。深夜的凉风中传来大雁的鸣叫,这个声音既真实又富有诗意,让整个秋夜读书的场景活了起来。
全诗妙在把读书、剪灯、听雁鸣这些平凡小事,写得既真实又富有诗意。诗人通过声音(歌声、雁叫)和光影(剪灯)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秋夜读书时那种既宁静又思绪万千的特殊心境。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