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懒散赠葫公
葫公家在东园隅,世族蕃衍今仍孤。平生嗜酒少知者,请说懒散提携初。
杖头世界迷日月,豁然心地无榛芜。人人未饮公辄醉,坐卧只与樽罍俱。
章华开口泄上旨,毛颖秃发非中书。贪官虽得后乃辱,智虑可惜于身疏。
岂如葫公泛沧海,不用鼓枻并乘桴。蓬莱顶上受玉液,酣酣至乐忘荣枯。
劫火任灭公未醒,不复愿进承明庐。承明侍宴尽金玉,君岂有意来相呼。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叫"葫公"的隐士形象,通过对比世俗生活和隐逸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由洒脱人生的向往。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句)介绍葫公的生活状态:
- 葫公住在东园角落,虽然出身世家但如今独自生活
- 他爱喝酒却很少有人理解
- 整天拄着拐杖游荡,心境开阔没有烦恼
- 别人还没喝他就醉了,生活起居都和酒壶相伴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通过对比批判世俗生活:
- 用"章华开口"讽刺那些阿谀奉承的官员
- 用"毛颖秃发"暗指徒有其表的文人
- 指出贪官虽然一时得意但终将受辱
- 这些人的聪明才智都用错了地方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赞美葫公的隐逸生活:
- 葫公像漂流在海上,不需要船桨就能自在遨游
- 在蓬莱仙境畅饮美酒,享受至乐忘记世俗
- 就算世界毁灭他也不会醒来
- 根本不想去朝廷做官,就算皇帝邀请也不去
诗歌的亮点在于:
1. 塑造了一个超然物外的酒隐形象,葫公看似懒散,实则活得通透
2. 用对比手法突出两种人生选择的不同结局
3. "劫火任灭公未醒"这样夸张的描写,生动表现了葫公的洒脱
4. 最后用反问句收尾,强化了不慕荣利的主旨
这首诗告诉我们:简单自在的生活可能比争名逐利更有意义,保持内心的纯净比外在的荣耀更重要。葫公的形象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