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中生活的宁静画面,表达了他远离世俗纷扰、享受自然之乐的心境。
开头两句直接点明主题:诗人选择与世隔绝,不再为世俗事务烦忧,内心所有忧虑都消散在悠闲的山野生活中。"万虑潜消"用得很妙,就像所有烦恼悄悄融化在山水之间。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山居之美:春天来了,庵边的树木迫不及待地开出花朵;傍晚时分,山岩上的鸟巢空空如也,鸟儿都飞回来了。门前雾气弥漫时,仿佛无路可走;但云雾散开,突然又见青山显现。这些画面充满动感和惊喜,就像在看一部自然纪录片。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诗人静坐在岩石上,连樵夫走的小路都消失了,说明这里真的与世隔绝。最后"姓名应不到人閒"说得特别有意思——我的名字大概都不会传到俗世中去吧,这种低调的骄傲透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
整首诗就像一幅会动的山水画,让我们看到:当一个人真正放下世俗牵挂,连最普通的云雾、花鸟都能带来无限乐趣。诗人用简单自然的语言,把这种超脱的境界写得既真实又令人向往。
释延寿
释延寿(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冲玄、冲立),号抱一子。馀杭(今浙江杭州)人。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时,弃吏出家。初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寻谒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一见而深器之。先住明州雪窦山。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吴越王钱俶请入居灵隐山新寺。明年,迁永明寺,居十五载。著述颇丰,有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流播海外。高丽国王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赐号智觉禅师。徽宗崇宁间追谥宗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