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二日閒中偶作
黄卷与晤对,日日有新闻。青山不世情,时时有佳宾。
不动利害心,且无将迎勤。自得村童乐,何须市朝纷。
种菊绕庭砌,黄花俟秋芬。琴书便当归,免使思白云。
犁锄理荒秽,菽水娱朝昏。此外何所慕,甘作耕桑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五月十二日的一个闲暇时刻,所感受到的心境和生活态度,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哲学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首句“黄卷与晤对,日日有新闻”中的“黄卷”指的是书籍,诗人每天和书籍为伴,每天都能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信息。这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接下来,“青山不世情,时时有佳宾”描述了一种不拘泥于常规的情境。诗人将“青山”视为一种不随时间变化的情感,而“佳宾”则指的是精神上的朋友或灵感的来源。诗人说每天都有灵感或精神上的交流,这种精神上的交流不受外界物质的限制,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
“不动利害心,且无将迎勤”意味着诗人保持平和的心态,不为利益得失所动,也不刻意去迎合他人或追求外在的忙碌。这里诗人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超脱,不过分追求名利,也不强求名利。
“自得村童乐,何须市朝纷”则表达了诗人对简单质朴生活的向往,不羡慕城市的繁华,反而更愿意与村童为伴,享受简朴的乐趣,这样更能让内心保持宁静。
“种菊绕庭砌,黄花俟秋芬”写诗人喜欢种菊花,期待秋天的芬芳,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是诗人对内心愉悦的期盼。菊花象征高洁与淡泊,与诗人追求的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相呼应。
“琴书便当归,免使思白云”意味着诗人钟情于音乐和书本,更愿意回归内心的世界,避免世俗的纷扰。这首诗通过对种菊、听琴、读书等生活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诗中的意象和场景,诗人传达了对自然和内心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世俗名利的超脱态度。
陈文蔚
陈文蔚(约公元1210年前后在世)字才卿,上饶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泰初前后在世。师事朱熹。尝举进士。庆元中,(1198)馆于朱熹家,课其诸孙。又讲读铅山。端平二年,(1235)都省言其所作尚书类编,有益治道,诏补迪功郎。学者称克斋先生。文蔚著有克斋集十七卷,《四库总目》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