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 其九 (丁亥)
一代功令开,一代人材起。
虽生云礽朝,实增祖宗美。
曰开国之留,其言在青史。
何代无先君,何时无哲士。
煌煌祖宗心,斯人独称旨。
天姿若麟凤,宏加以切劘。
稽古有遥源,遵王无覂轨。
在昔与先民,三称口容止。
少壮心力殚,匪但求荣仕。
有高千载心,为本朝瑰玮。
人或玷功令,功令不任诽。
屋漏胎此心,九庙赫在咫。
天步其艰哉,光岳钟难恃。
肓气六合来,初日照濛汜。
抱此葵藿孤,斯人拙无比。
一夫起锄之,万夫孰指使。
一夫怒用目,万夫怒用耳。
目怒活犹可,耳怒杀我矣。
去去亦何求,买山请归尔。
不先百年生,难向苍苍理。
著书落人间,高名亦难毁。
其言明且清,胡由妒神鬼。
大药可延年,名山可送死。
死生竟何憾,将毋九庙耻。
虽生云礽朝,实增祖宗美。
曰开国之留,其言在青史。
何代无先君,何时无哲士。
煌煌祖宗心,斯人独称旨。
天姿若麟凤,宏加以切劘。
稽古有遥源,遵王无覂轨。
在昔与先民,三称口容止。
少壮心力殚,匪但求荣仕。
有高千载心,为本朝瑰玮。
人或玷功令,功令不任诽。
屋漏胎此心,九庙赫在咫。
天步其艰哉,光岳钟难恃。
肓气六合来,初日照濛汜。
抱此葵藿孤,斯人拙无比。
一夫起锄之,万夫孰指使。
一夫怒用目,万夫怒用耳。
目怒活犹可,耳怒杀我矣。
去去亦何求,买山请归尔。
不先百年生,难向苍苍理。
著书落人间,高名亦难毁。
其言明且清,胡由妒神鬼。
大药可延年,名山可送死。
死生竟何憾,将毋九庙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龚自珍对时代与人才关系的深刻思考,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核心思想: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人才选拔制度("功令"),每个时代也都会涌现相应的人才。这些人才虽然生活在后代,却能为祖先增光。真正的贤者不在乎个人荣华,而是怀着超越时代的理想,想成为国家的栋梁。
诗中亮点: 1. 理想主义者的困境: 诗人用"葵藿孤"比喻忠贞之士像向日葵一样赤诚,但现实中这样的人反而显得"笨拙"。当权者("一夫")一个眼神就能引发群体暴力("万夫怒用耳"),凸显了思想先驱的孤独与危险。
2. 对体制的反思: 指出制度("功令")本身没有错,错的是玷污制度的人。用"屋漏胎此心"的比喻,说明在黑暗环境中保持初心需要极大勇气。
3. 超越生死的气度: 最后提出豁达的人生观——真正的贤者不在乎寿命长短("大药可延年"),更看重精神不朽("名山可送死")。只要著作能流传于世,就无愧于祖先和国家。
现代启示: 这首诗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任何时代都可能存在的现象:体制与人才的矛盾、群体盲从的危害、理想主义者的坚守。诗中"目怒活犹可,耳怒杀我矣"尤其警醒——比起明面的打压,更可怕的是舆论的暴力。而作者提出用思想著作对抗时间,至今仍给人以力量。
龚自珍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