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重月夜赋长歌见怀韵奉酬(1930年)
天高水底地如掌,朗月清风寄遐想。
故人隔我千重山,欲往从之水泱漭。
我逃酷吏为旅人,深思往事还沾巾。
欢华满眼倏电逝,中天皎月空如银。
此身于世不殊芥,乃欲胜天争坏败。
譬如螳臂奋当车,其死可哀勇足快。
休论朝露与蜉蛄,推排岁月惟酒壶。
一杯一杯忽烂醉,何为塞外何为吴?
君诗斗奇穷险状,如堕华严迷指向。
濂亭已渺冀州无,二妙传薪供一鬯(谓君与伯匋。)。
故人隔我千重山,欲往从之水泱漭。
我逃酷吏为旅人,深思往事还沾巾。
欢华满眼倏电逝,中天皎月空如银。
此身于世不殊芥,乃欲胜天争坏败。
譬如螳臂奋当车,其死可哀勇足快。
休论朝露与蜉蛄,推排岁月惟酒壶。
一杯一杯忽烂醉,何为塞外何为吴?
君诗斗奇穷险状,如堕华严迷指向。
濂亭已渺冀州无,二妙传薪供一鬯(谓君与伯匋。)。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于1930年,表达了作者在乱世中的孤独、无奈和借酒消愁的复杂心境。
开头四句描绘了月夜美景,天高地阔、月光皎洁,但这样美好的景色反而让作者更加思念远隔千山万水的故友。"水泱漭"形容水面广阔,暗示相见之难。
中间八句是作者的自述:他为了躲避残暴的官吏而流落他乡,回忆往事不禁落泪。人生欢乐如闪电般短暂,唯有明月永恒。他感到自己渺小如草芥,却还想与命运抗争,就像螳臂当车一样徒劳但悲壮。
最后八句写借酒消愁:作者认为不必计较生命长短(朝露短暂、蜉蝣朝生暮死),只管用酒壶打发时光。醉后分不清身在何处,暗含对现实的逃避。他称赞朋友的诗如"华严经"般玄妙,但提到两位已故友人(濂亭、冀州),流露出物是人非的伤感。
全诗用明月、螳臂当车等生动比喻,将个人漂泊与时代动荡结合,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命运的无奈抗争,最终以醉酒来寻求解脱,展现了乱世文人典型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