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碧云寺后山的一次幽静登山体验,通过自然景色的变化传递出超脱世俗的心境。
诗的开头写山间小路原本就很好走,但不知不觉已进入深山,突出了山林的幽深宁静。站在青黑色的石潭边时,作者感到彻底远离了人间烦扰,这种环境让思绪变得格外宁静。
随着秋天的凉意加深,山林显得更加萧瑟。当作者转身登上更高的山崖时,突然发现自己已身处百米高空。这个转折点很巧妙,用"忽焉"二字生动表现了登高时的意外感。
从高处俯瞰,山岭像伸展的手臂,湖泊像抖动的衣襟,这些比喻既形象又新鲜。回望走过的山路,只见云雾弥漫的山谷深不见底,暗示来路已隐没在云雾中。
最后两句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作者想对热衷世俗的人说,这里有的是清凉的树荫。这既是对炎热尘世的拒绝,也是对山中清凉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全诗通过空间位置的不断变化(入山-登高-俯瞰),配合季节感受的描写,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远离尘嚣的愉悦。语言清新自然,比喻生动,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山中的清凉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