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即将远行的人在夜晚收拾行装的场景,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前路的忧愁。
开头两句写得很生活化:诗人把卷起的草席从墙边床上拿开,在灯光下重新铺好。这个细节让人感受到他临行前的忙碌和不安。
第三四句点明主题:今夜就要踏上千里旅程,却还在留恋故乡春天的最后一点气息。"残春"二字特别打动人,既指季节的尾声,也暗喻自己即将离开熟悉的环境。
五六句用两个生动的画面表现收拾行李的匆忙:蚊子都出来了急着找扇子,衣服还没整理好又要忙着剪裁。这些日常琐事让离别显得更真实。
最后两句突然转向抒情:谁知道前方等着的是开满芙蓉的水岸呢?向南远行让愁绪越来越长。这里的"芙蓉浦"可能是实指目的地,但更像是一个象征——看似美好的远方,反而加重了思乡之情。
全诗妙在把离别情绪藏在具体动作里:铺席子、赶蚊子、剪衣服...每个细节都在说"舍不得走"。最后那句"南去令人愁思长",就像一声轻轻的叹息,让所有忙碌都染上淡淡的忧伤。
项斯
项斯(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子迁,晚唐著名诗人,台州府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人。 因受国子祭酒杨敬之的赏识而声名鹊起,诗达长安,于会昌四年擢进士第,官终丹徒尉,卒于任所。项斯是台州第一位进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他的诗在《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一卷计88首,被列为唐朝百家之一。项斯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