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水上人家的平凡生活图景,语言简单却意味深长。
前两句像镜头特写:巨大的渔网(罾)张开有一丈宽,轻巧的小船像树叶般漂在水面。这两个对比鲜明的意象,立刻让我们看到渔民劳作的场景——用大网捕鱼,靠小船谋生。
后两句笔锋一转,讲这种生活方式的传承:祖祖辈辈都以打鱼为生,子孙代代相传,从未有人争夺这份生计。这里暗含两层深意:一是水上生活的艰辛与稳定并存,二是渔民与世无争的淳朴心态。
全诗妙在"无人争"三个字。表面上说没人抢捕鱼的行当,实则暗示这种清贫自在的生活,在追逐名利的人眼中根本不值得争夺。诗人通过渔民世代相守的生存智慧,悄悄讽刺了世俗的争名逐利。
这种平淡中见深意的写法,就像水墨画里的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或许我们拼命争夺的东西,还不如渔家那一网一船的简单生活来得珍贵。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