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仁义驿岁寒堂前六棵古老的松树,赞美了它们坚韧不拔的品质和象征的高尚精神。
前四句写松树的形态:驿站旁六棵松树高大茂密,弯曲的枝干像游动的龙一样有力。树皮如鳞片般粗糙,显出岁月的痕迹,松针如胡须般茂密,在云雾中投下浓荫。这里用"虬龙""鳞甲""须髯"等比喻,把松树写得活灵活现。
后四句升华到精神层面:松树在风雪中依然挺立,展现了君子般的品格;它们经历过风雨的考验,就像古代被君王封赏的大夫一样值得尊敬。诗人特意指出,前人(范仲淹)不种讨人喜欢的桃李而选择松树,这种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值得后人学习。
全诗通过描写松树的外形和精神,实际上是在歌颂像范仲淹这样具有松树般坚贞品格的人。诗人用"不栽桃李"的对比,突出了坚守原则比迎合世俗更可贵的思想。最后"叹息前贤意可宗"直接点明:前辈的选择和用意,值得我们敬佩和效仿。
李纲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