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初春时节梅花凋零的寂寥景象,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前两句写春风轻柔、花影摇曳,梅花收敛姿态带着愁绪依偎在落花旁。这里用拟人手法,把梅花比作一个忧愁的女子,让画面充满情感。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早春环境:稀疏的绿叶保护着枝条,枝头还挂着早霜;黄色的花苞顶着严寒,等待春雷唤醒。借用嵇康打铁(象征坚韧)和羌笛(象征思念)的典故,暗示虽然经历严寒,但花开的日子迟迟未到。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说长安城的春月依然如故,可当年那些骑马赏花的人都不见了。这里用"章台"(汉代著名的繁华街道)暗指物是人非,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怀念。
全诗通过梅花这个意象,把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慨巧妙结合。表面写花开花落,实则寄托着对时光易逝、人事变迁的感伤。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含蓄深远,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春去春又来,人已非少年"的淡淡忧伤。
陈继儒
陈继儒(1558~1639)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诸生,年二十九,隐居小昆山,后居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善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擅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论画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重视画家的修养,赞同书画同源。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著有《妮古录》、《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