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冬日山城的景象和诗人与故人分别后的情感,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先,诗人描写了腊日山城初见雪的景象,腊日指的是农历十二月,也就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山城见雪意味着寒冷的冬天已经到来。这种寒冷的气氛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接着,诗人提到“故人别后会应疏”,这里的“故人”指的是老朋友,诗人与朋友分别后,由于路途遥远,相见的机会自然就会减少,因此他预感到彼此的交往会变得稀疏。这里的“疏”字透露出诗人对朋友分离后的孤独感和失落。
然后,“沙头无日无来雁”,这里的“沙头”可能指的是江边或湖边,“雁”是书信的象征。诗人说无论何时,江边都有飞来的雁,这是在表达即使与朋友分离,他们依然可以通过书信保持联系。
最后,“相问从今秪寄书”,这里的“相问”指的是相互问候,“秪”是只的意思。诗人表示从现在起,他们只能通过书信来互相问候,这既是对未来无法常见面的无奈,也是对友谊持久不变的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写雪、雁、书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离别后的思念和珍视,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友情的深情。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