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在虔州(今江西赣州)任职时写的,表达了他对为官之道的理解和对百姓生活的关心。
开头两句"君恩山重若为酬,补郡都忘乐与忧"意思是:皇帝的恩情像山一样重,我该怎么报答呢?来到这个地方做官,我完全忘记了个人得失。这里展现了作者的责任感。
中间四句描写了虔州的地理环境:"惶恐滩"险峻难行,"郁孤台"高耸适合登高望远。提到这里自古难治理,但现在衙门(铃閤)总算能稍微清闲些。通过地理描写,暗示治理的难度。
最后两句是作者的自白:别人说我做事不够细致,但我自己很满意,因为远方百姓能安居乐业,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体现了作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朴素政绩观。
全诗语言朴实,通过对比地理环境的险峻和治理成效,突出了作者以民为本的为官理念。最打动人的是结尾处作者不追求表面政绩,只在乎百姓安居的胸怀,这种务实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学习。
赵抃
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 字阅道,号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