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危法师

曾见先生在九华,朝餐玉乳著(明钞本作看)琼花。
鹿冠夜戴青城月,鹤氅晨披紫府霞。
偶携剑在人间世,未把琴归仙子家。
一笑相逢松竹里,炷香新话啜杯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超凡脱俗的道士形象,用充满仙气的画面展现了他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境界。

开头两句说作者曾在九华山见过这位危法师,他早晨吃着如玉般纯净的乳制品(可能是露水或特殊饮品),欣赏着琼花(一种仙花)。这里用"玉乳"和"琼花"这两个意象,暗示法师饮食清雅,不食人间烟火。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描写法师的装扮和行踪:夜晚他戴着鹿皮冠,沐浴着青城山的月光;白天披着鹤羽大衣,仿佛披着仙境的朝霞。他偶尔带着剑在人间行走,却始终没有像仙人那样彻底归隐。这说明他既超凡脱俗,又不忘济世救人。

最后两句写作者与法师的相遇:在松竹环绕的清幽处,两人相视一笑,点香品茶,畅谈新语。这个场景充满闲适雅致,展现了文人雅士追求的高雅情趣。

全诗通过"玉乳"、"琼花"、"鹿冠"、"鹤氅"等仙气飘飘的意象,塑造了一位亦仙亦人的道士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松竹、香茶等元素,也体现了古代文人追求清雅生活的理想。

白玉蟾

白玉蟾(1134~1229),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