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州采砚行

紫云砚采端州畔,端州城峙牂牁岸。
峡束羚羊复北趋,十里青山耸天半。
山腰有穴仅容人,山脚端溪流涆涆。
溪源暗与穴凹通,积水灌中泥不暵。
瓠罂往汲如传杯,水枯石出寒云散。
豚膏然纸匍匐行,旭日无光晓不旦。
俯身直入中渐宽,东西中洞三途判。
西洞望之皆却足,劖凿伤崖崖欲断。
中洞东洞半里穿,岩壁嶙峋起玉案。
上岩石质艳且纯,马肝色比朝霞灿。
质润色青分中岩,不及下岩居其冠。
微白冉冉淡秋光,抚手摩之生石汗。
石髓精华结渊底,生成独与水为伴。
七晕九晕鸲鹆睛,微尘细藻秋花乱⑴。
欲散不散氤氲生,互虹气聚黄龙贯(生石纹有黄而长互其上者曰黄龙。)。
蕉叶凝脂鳣血红,雀点斑斑洒墨翰⑵。
细粟丹砂玉带长,绿匀翡翠苔花曼⑶。
奔为火捺聚金线,绛云割取分霄汉⑷。
水冲石蚀虫齧余,黄金细缕添宫线⑸。
三岩辨色色不同,莹瑕无掩莹光面。
朝天岩产阿婆滩,碝砢易紊玫环衒⑹。
西坑北岭屏风山,披离败锦松纹见⑺。
宣崖虎患采者稀,坑远梅花质尤贱⑻。
什袭琉璃百砚充,不及水岩余一片。
香山宰相(何吾驺。)粤制府(吴伯成。),前后开岩相继武。
钩索不惜捐千金,尺寸蓝田杂硎砮。
日役黄冈数十人⑼,胥吏督程运斤斧。
匿好献丑工师情,荆璞由来能预剖。
迂性生平有砚痴,操舟三泊黄冈浦。
比户千家琢石声,村民恃此充羹釜。
购得下岩六寸余,五星灼耀东南聚。
色和容暖融春膏,昭仪臂滑罗襦舞。
莹洁神凝太液冰,生气濛濛时欲雨。
缇䌌十重等鸿宝,磨砻搜辑心良苦。
产者无多购者多,山灵侧耳听我歌。
砚兮砚兮慎所择,须向石渠虎观挥毫驰骋帝王侧。
否则穷深山,游大泽,枕图书而倚岩阿,供高人文士淋漓纷葩之笔墨。
毋入富豪丛,毋使市儿窃,终古风尘埋玉玦。
砚兮砚兮生莫竭,常使霄汉之间饶奇物。
待我他年此地续旧游,买船载石神术移山向吴越。

现代解析

这首诗《端州采砚行》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广东端州(今肇庆)开采砚台的全过程,展现了砚石的珍贵和采砚人的艰辛。以下是通俗易懂的分析:

1. 采砚场景的生动描写
诗的开头像纪录片一样带我们来到端州:紫云般的砚石产在端溪旁,羚羊峡地势险峻,采石人钻进山腰狭小的洞穴,匍匐爬行("豚膏然纸匍匐行"这句写他们用猪油点燃纸条照明),洞里幽暗得连阳光都照不进来。通过细节描写(比如用葫芦打水、岩洞分三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2. 砚石的"选美大赛"
诗人像鉴宝专家一样比较不同砚石的品质:
- 上等砚石:像马肝色般红艳("马肝色比朝霞灿"),摸着会渗出石汗(天然湿润感),还有黄龙纹、翡翠斑等天然花纹,像"秋光中的微尘"一样细腻。
- 普通砚石:朝天岩的石头容易有裂纹,屏风山的砚台纹理像破锦缎,梅花坑的砚石质量最差。通过对比突出好砚石的稀有。

3. 采砚背后的社会现实
诗中提到官员("香山宰相""粤制府")花重金开采,但工匠会藏起好石头("匿好献丑"),暗示权贵掠夺资源。而普通村民靠雕砚台谋生("比户千家琢石声"),反映了底层百姓的艰辛。

4. 诗人对砚台的深情告白
作者自称"砚痴",买到一块极品砚台后,用一系列比喻形容它:像春雪般温润,像宫廷美人的肌肤般滑腻。最后他嘱咐砚台:要么去皇宫书房服务帝王,要么陪伴文人雅士,千万别沦落到富商或市井之徒手里,体现了对文化品格的坚守。

5. 艺术特色
- 画面感强:如"旭日无光晓不旦"写洞穴黑暗,"绿匀翡翠苔花曼"写石纹之美。
- 对比手法:好砚石"一片"抵得过普通砚台"百砚",强调品质差异。
- 情感升华:结尾把砚台人格化,让它"慎所择",其实是表达对文化传承的期许。

核心思想
这首诗不只是讲采砚,更是通过一块石头的命运,写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对工匠精神的敬意,以及对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隐晦批评。砚台在这里成了文化品格的象征——它应该服务于真正的艺术,而非沦为权贵的玩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