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洞
侧身上高冈,俯视寒水碧。
连峰截浮云,有洞呀石壁。
林疏澹晨光,却立屡回策。
仆夫指顾予,云兹龙所宅。
喧阗万壑趋,溟滓入地脉。
潜流逗前山,波翻洪涛拆。
含弘恣虚受,惨澹惧幽塞。
焉知泛滥虞,应识神明力。
临河结长思,知是禹遗迹。
融奇自乾坤,通气实山泽。
崖倾古木樛,路绝阴雾积。
苍茫问征途,旌旆照日色。
茅庐隔尘沙,微泉注阡陌。
远怜朱夏时,旱甚千里赤。
灵物岂无意,云雨竟莫测。
欲往不可得,临风一叹息。
连峰截浮云,有洞呀石壁。
林疏澹晨光,却立屡回策。
仆夫指顾予,云兹龙所宅。
喧阗万壑趋,溟滓入地脉。
潜流逗前山,波翻洪涛拆。
含弘恣虚受,惨澹惧幽塞。
焉知泛滥虞,应识神明力。
临河结长思,知是禹遗迹。
融奇自乾坤,通气实山泽。
崖倾古木樛,路绝阴雾积。
苍茫问征途,旌旆照日色。
茅庐隔尘沙,微泉注阡陌。
远怜朱夏时,旱甚千里赤。
灵物岂无意,云雨竟莫测。
欲往不可得,临风一叹息。
现代解析
这首诗《龙洞》描绘了一次探访神秘龙洞的旅程,充满了自然奇观与神话色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探险般的画面感 诗人像导游一样带我们"侧身上高冈",看到碧绿的寒水、被山峰截断的浮云,还有张着大嘴("呀"字很形象)的石洞。早晨稀疏的阳光穿过树林,他犹豫徘徊("却立屡回策"),仆人突然指着说:这就是龙的住所!瞬间把平凡山水变成了神话现场。
2. 震撼的自然力量 诗中用"万壑趋""洪涛拆"等词,让人听到无数山谷奔涌的水声,看到激流劈开山石的画面。最神奇的是暗河("潜流")突然在前山露出,像被无形力量操控——这自然引出了大禹治水的传说,暗示这些奇观可能是神明改造天地的痕迹。
3. 人类的渺小与敬畏 面对洞中幽暗("惨澹惧幽塞")和变幻莫测的云雨,诗人感到人力有限。特别是想到夏天千里干旱("旱甚千里赤"),人们祈求龙王降雨却难遂人愿,最后只能"临风叹息",这种无奈反而让自然显得更神秘崇高。
4. 古今交织的浪漫 诗中把眼前景物(茅屋、泉水)与大禹遗迹、龙宅传说融合,就像现在人在景区既看风景又听导游讲故事。石壁上的古木、雾中的小路,都成了连接现实与神话的通道。
全诗的魅力在于:它不只是写风景,而是通过一次登山经历,让我们感受到自然中隐藏的古老能量,以及人类面对天地时那种永恒的好奇与敬畏。就像我们现在看到奇特地貌会想象外星文明一样,古人用龙的神话解释自然奇观,本质上都是对世界诗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