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充满自然意趣的隐逸世界,展现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前两句写景:龙泉和惠泉之间的山路上,石头台阶蜿蜒曲折,但诗人对这条路已经非常熟悉。这里用"龙渊泉""惠泉"两个清澈的水源,暗示环境的纯净,而"路自谙"则透露出诗人是这里的常客。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写环境:诗人吟完诗低头一看,青苔已经悄悄合拢(说明少有人至);野草茂盛却不妨碍白云的倒影(展现自然和谐)。接着用两个典故——"浴沂风月"化用《论语》中春日沐浴的闲适,"归洛烟霞"借用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归隐洛阳的故事——表达对这种隐居生活的认同。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最爱这里红尘俗世打扰不到,甚至想把书桌搬到佛龛对面("禅龛"代指清净修行之地)。"红尘飞不到"这个生动比喻,把抽象的世俗纷扰具象化,而"移书榻"的设想更凸显诗人对清净的极致追求。
全诗通过泉水、石径、青苔、白云等意象,构建出一个滤尽尘俗的诗意空间。诗人没有直接说"我讨厌喧嚣",而是用"白云涵""风月""烟霞"这些纯净美好的景物,反衬出对红尘的疏离。最妙的是结尾的"移书榻",读书人最看重的书桌都要为修行让位,这个生活细节胜过千言万语的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