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大学士兼两江总督高晋
从来擢督抚,德才量并重。
以此下僚中,百不一二中。
自知县起者,臻斯必超众。
晋也实其人,故悉下情洞。
更兼习河务,要任久倚用。
乃以治河决,来豫屡稽功(叶。)。
愤懑因致疾,不起诚堪痛。
历历怀旧臣,中外资经综。
而予未歇肩,吁后期与共。
以此下僚中,百不一二中。
自知县起者,臻斯必超众。
晋也实其人,故悉下情洞。
更兼习河务,要任久倚用。
乃以治河决,来豫屡稽功(叶。)。
愤懑因致疾,不起诚堪痛。
历历怀旧臣,中外资经综。
而予未歇肩,吁后期与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乾隆皇帝悼念已故大臣高晋的作品,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一位能臣的惋惜和追忆。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能臣的标准(前六句):
乾隆开篇就说选拔地方大员(督抚)要看德才兼备,但这样的人百里挑一。特别提到从基层知县做起又能升到高位的人,必定有过人之处。这里是在为后面表扬高晋做铺垫。
2. 高晋的才干(中间六句):
具体夸赞高晋的两个突出能力:一是了解民间疾苦("悉下情洞"),二是精通治水("习河务")。但说到他最后因治水失败("治河决")而忧愤成疾去世,语气突然变得沉重。
3. 皇帝的感慨(最后四句):
乾隆直接抒发悲痛,像数家珍般回忆这位老臣的功绩。最打动人心的两句是"而予未歇肩,吁后期与共"——皇帝说自己还没退休,却再也等不到和老臣共事了,流露出深切的孤独感。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工作履历写悼词:像现代简历般罗列功绩,却饱含深情
- 皇帝的真情流露:最后四句完全放下架子,像个失去工作伙伴的老人
- 历史细节生动:通过"治河决"等具体事件,让我们看到古代能臣的真实压力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君臣之情,还能看到古代高级官员的真实工作状态——既要懂民生,又要会专业技术(如治水),工作压力大到能让人积劳成疾。乾隆用最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最复杂的职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