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宝臣即元韵

始余倦游念还家,一身泛然寄天涯。
头上白发日益加,朱颜不驻炉中砂。
飘飘逸气凌紫霞,犹著黄绶趋泥沙。
烈日漫凭乌帽遮,穷巷归来夕烟斜。
闭门正欲谢喧哗,何惮屋室多庳窊。
杨柳欲落鸣饥鸦,八月秋风想乘槎。
市中有金谁攫挐,自欲归耕老菑畬。
嗜好已背梨与楂,那复开口增呶呶。
眼昏白昼生黑花,老悲独向儿女夸。
枯辙不能活鲿鲨,骐骥垂耳伏盐车。
一官欣得饱鱼虾,顿首致谒辞当衙。
愚拙不遇何复嗟,川陆旧游殊不遐。
才渡扬子已闻蛙(原作哇,据四库本改),吴女蓬鬓多髦髿。
西湖信美谢若耶,松竹夹道繁根芽。
势利屈曲如盘蜗,卫青变化乃龙蛇。
深闺召客舞双髽,抚手相劝竞呀呀。
西崦老师自煮茶,太守陈乐奏渝巴。
湖水洗面去尘痂,故山白浪⑴留文沙。
田里小儿放猪猳,为乐往往鸣箫笳。
亦有狐兔堪施⑵罝,令人指手徒为挪。
贱职驰使告及瓜,聿来甬东绝纷华。
钳口不复露颊牙,联曹相系琼与葭。
上官庇覆不汝瑕,优游重见林中葩。
四时风露换物华,新诗迭致思无邪。
吾子俊拔诚可嘉,岂独鄙言数矜誇。
高吟大字耀纸麻,时虽未亨道不污。
屡出珠玉能愧奢,麻姑手爪幸见爬。
长篇垂况理不差,正如矛⑶戟相鏖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厌倦官场生活的文人写给朋友的和诗,表达了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无奈的复杂心情。全诗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来理解:

开篇诗人直接吐露心声:在外漂泊多年已感到疲惫,白发渐生,青春如炼丹炉里的朱砂一样留不住。虽然仍有凌云壮志("逸气凌紫霞"),却不得不穿着低级官服("黄绶")在俗世中奔波。这里用"烈日遮帽"、"穷巷夕烟"的意象生动展现了公务的辛苦。

中间部分通过强烈对比展开:一方面向往隐逸生活——想学古人乘木筏远游、归田种地,甚至觉得粗茶淡饭比美味更合胃口;另一方面又无法完全摆脱现实——像困在干涸车辙里的鱼,像被用来拉盐车的千里马,透露出怀才不遇的苦闷。但诗人用幽默化解了这种矛盾:当个小官至少能吃饱鱼虾,向上司行礼辞别时也不必太较真。

随后笔锋转向对江南生活的回忆:扬州蛙鸣、吴地女子、西湖美景,这些生动画面与官场的"盘蜗"般曲折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有趣的是描写市井生活的段落:深闺待客的舞女、煮茶的隐士、奏乐的太守,甚至还有放猪娃吹箫打猎的场景,充满人间烟火气。

最后回归到与友人的诗歌唱和:称赞对方才华横溢("俊拔诚可嘉"),表示虽然时运不济但品格高洁,并感激友人赠诗。用"麻姑手爪"(仙女麻姑的纤手)比喻对方诗作精妙,以"矛盾相击"形容诗歌交锋的畅快,既显文人雅趣,又暗含对知音难觅的珍惜。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真实感——不掩饰对官场的厌倦,也不美化田园生活,既有"闭门谢客"的清高,也有"饱食鱼虾"的务实。诗人用市井白话(如"呀呀""放猪猳")调和了传统诗词的雅致,让退隐主题不再高高在上,反而充满生活温度。这种在理想与现实间的坦诚摇摆,正是打动现代读者的关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