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达摩祖师的故事,用简单生动的画面传递深刻的禅意。
前两句描绘达摩来中国的场景:他踩着芦苇渡江快得像帆船(传说达摩"一苇渡江"),之后在少林寺面壁打坐九年。这里"枯坐""寒岩"既写实又传神,突出修行之苦和决心。
后两句是诗眼:达摩在静修中领悟到语言无法表达真理("言诠妄"指用语言解释真理是徒劳),所以笑着把佛经都封存起来。这个"笑"字特别妙,既表现豁达,又暗含禅宗"不立文字"的主张——真正的智慧超越书本。
全诗用"折苇""枯坐"等动态与静态的对比,最后用"笑"这个表情收尾,把严肃的修行说得举重若轻。普通人也能从中明白:真正的领悟来自实践,而不是死读经书。就像我们常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诗人用达摩的故事说得更含蓄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