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大士赞
一切音声相,是人听以耳。
我圜通大士,唯以眼而听。
非特以眼听,六根互为用。
当其互用时,根境不相杂。
譬如帝珠网,交光相融摄。
即此融摄相,各各住自位。
以此三昧力,普施于一切。
俾不离声色,透出声色海。
眼处若闻声,耳处得解脱。
共證十方空,同名观自在。
我作如是赞,定招妄语罪。
既招妄语罪,画者亦是妄。
画者既是妄,此相非真实。
于非真实处,此相常现前。
应作如是观,是真法供养。
我圜通大士,唯以眼而听。
非特以眼听,六根互为用。
当其互用时,根境不相杂。
譬如帝珠网,交光相融摄。
即此融摄相,各各住自位。
以此三昧力,普施于一切。
俾不离声色,透出声色海。
眼处若闻声,耳处得解脱。
共證十方空,同名观自在。
我作如是赞,定招妄语罪。
既招妄语罪,画者亦是妄。
画者既是妄,此相非真实。
于非真实处,此相常现前。
应作如是观,是真法供养。
现代解析
这首《观音大士赞》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向我们展示了观音菩萨的神奇境界,以及佛教中"六根互用"的玄妙哲理。
诗中说:普通人都是用耳朵听声音,但观音菩萨却能用眼睛"听"声音。不仅如此,她的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可以互相通用。就像帝释天的宝珠网,所有珠子互相映照却不混乱。每个感官虽然互相融通,但各自的功能依然保持独立。
诗人用这个比喻告诉我们:通过修行达到这种境界,就能超越普通感官的限制。眼睛可以当耳朵用,耳朵也能获得解脱。这样就能看透世界的虚幻本质,达到自在解脱的境界。
但诗人很谦虚地说:我这样描述观音菩萨的境界,可能是在说大话。既然我说的话可能是虚妄的,那么画观音像也是虚妄的,画像本身也不是真实的。但恰恰在这种虚幻中,观音菩萨的形象却能真实显现。诗人最后说:能够这样理解,才是对佛法最好的供养。
这首诗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用"六根互用"这个看似神奇的现象,向我们揭示了佛教"空性"的深刻道理。告诉我们真实与虚幻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在认识到世界虚幻本质的同时,真理反而能够显现。就像观音菩萨的画像,虽然画布和颜料是假的,但通过它我们却能感受到真实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