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别旧山寄伯弓

吾道贵日损,纪纲休有力。
誓舍耕鉴资,生以给信食。
岁晏民物耗,霜枯鹰隼击。
寂士无丰姿,空田罄尘积。
小臧别我去,晚瓢先挂壁。
饥寒并一身,舍下无遗迹。
穷达不异趣,死生共短息,
硕友谅难舍,他山终易适。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清贫文人在离开故乡时的复杂心情,核心围绕"坚守清贫之道"与"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矛盾展开。

前四句是诗人的价值观宣言:我信奉道家"减少欲望"的处世哲学(吾道贵日损),决定放弃祖传的田地家产(誓舍耕鉴资),靠自己的双手谋生。这里用"耕鉴资"代指祖业,"信食"指诚实劳动所得,展现知识分子的清高。

中间八句描绘了残酷的现实图景:年末物资匮乏(岁晏民物耗),连猛禽都饿得凶狠捕食(霜枯鹰隼击)。我的茅屋空空荡荡(寂士无丰姿),田地荒芜积满灰尘(空田罄尘积)。唯一的仆人离开了(小臧别我去),饭瓢早已挂在墙上闲置(晚瓢先挂壁)。既挨饿又受冻(饥寒并一身),住处简陋得留不下生活痕迹(舍下无遗迹)。这些白描手法生动呈现了文人落魄的生活状态。

最后四句是自我宽慰:富贵与贫穷本质没区别(穷达不异趣),生死都是短暂呼吸间的事(死生共短息)。虽然舍不得挚友(硕友谅难舍),但换个地方总能适应(他山终易适)。这里"硕友"指志同道合的朋友,用"他山"典故表示另谋出路,表面洒脱实则透露出无奈。

全诗魅力在于真实展现了古代文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生存困境。诗人像现代人面临"躺平还是内卷"的选择一样,在精神追求与现实压力间挣扎。那些"空田罄尘积""饥寒并一身"的细节,让今天的我们也能感受到他当时的窘迫,而最后强装豁达的告别,又让人心疼——这种古今相通的生活困境,正是这首诗打动人心的地方。

释永颐

释永颐,字山老,号云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居唐栖寺。与江湖诗人周晋仙、周伯弜父子等多有唱和。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上天竺佛光法师抗拒权贵侵占寺产,愤而渡江东归时,颐曾遗书慰问。有《云泉诗集》一卷传世。事见本集末附《上天竺志》永颐小传。永颐诗,以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为底本,校以汲古阁影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简称汲古阁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