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览亭
千山万山从寒碧,桃花李花正春色。
客来登此一览亭,东望长江渺无极。
烟飞松坞晓苍凝,雨过竹林晚翠滴。
人家楼阁下参差,天宇云霞上郁密。
平湖青草覆白沙,峭崖断岸几千尺。
芦荻丛中鸥鹭闲,来往渔舟三两只。
柳阴浓淡夕阳斜,藓岩石磴满山赤。
落鸦噪下枯树枝,鸡犬声中半樵笛。
疎篱小屋可容膝,目对青霄一太息。
满城车马走红尘,何人知享此幽寂。
竹炉焚罢柏子香,甆杯倾泻碧玉液。
饮到如泥卧石鼓,醒来瀹茗自闲适。
啸咏太空歌一曲,风吼千林月华白。
一览亭前双月明,诗成自觉天地窄。
云崖烟树几重重,三百六十真奇峰。
我将持斧扣洞门,借问蟠桃几时红。
流光瞬息付一电,万事转头如去箭,
南康有个陈参军,心镜如如成一片,
自笑浮生若春燕。
客来登此一览亭,东望长江渺无极。
烟飞松坞晓苍凝,雨过竹林晚翠滴。
人家楼阁下参差,天宇云霞上郁密。
平湖青草覆白沙,峭崖断岸几千尺。
芦荻丛中鸥鹭闲,来往渔舟三两只。
柳阴浓淡夕阳斜,藓岩石磴满山赤。
落鸦噪下枯树枝,鸡犬声中半樵笛。
疎篱小屋可容膝,目对青霄一太息。
满城车马走红尘,何人知享此幽寂。
竹炉焚罢柏子香,甆杯倾泻碧玉液。
饮到如泥卧石鼓,醒来瀹茗自闲适。
啸咏太空歌一曲,风吼千林月华白。
一览亭前双月明,诗成自觉天地窄。
云崖烟树几重重,三百六十真奇峰。
我将持斧扣洞门,借问蟠桃几时红。
流光瞬息付一电,万事转头如去箭,
南康有个陈参军,心镜如如成一片,
自笑浮生若春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山水的全景图,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展现了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宁静之美,同时透露出诗人对世俗喧嚣的疏离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 画面感极强的自然描写
开篇用"千山万碧"与"桃李争春"的强烈色彩对比,瞬间点亮春日山景。随后镜头如无人机般推进:晨雾中的松林带着青色,雨后的竹叶滴着翠绿,陡峭的崖壁与平缓的沙洲形成刚柔对比,芦荻丛中白鹭悠闲,渔舟三两点缀湖面。这些画面既有水墨画的留白意境,又像电影镜头般动态流转。
2. 动静结合的生活气息
在宏大自然背景下,诗人巧妙加入人间烟火:参差的楼阁、半空中的樵笛声、柳荫下的夕阳、苔痕斑驳的山路。特别是"鸡犬声中半樵笛"这句,用声音打破画面寂静,让整幅山水活了起来,既有陶渊明式的田园感,又带着宋代山水画的精微观察。
3. 强烈的出世情怀
当诗人说"满城车马走红尘,何人知享此幽寂"时,其实是在对比两种人生选择:一边是喧嚣的功名利禄,一边是独坐亭中品茶观云的闲适。他喝着碧玉般的茶汤,醉卧山石,酒醒煮茶,对着月亮放声高歌——这些细节都在传递一种挣脱世俗束缚的快意。
4. 深邃的时空感悟
最后部分突然转入哲理思考:用"流光闪电""万事去箭"比喻时间无情,而"心镜如如"的参军形象,暗示真正的高人应该像明镜般平静。诗人自嘲像春燕般忙碌,实则是对生命短暂的清醒认知,使整首诗从写景升华到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像VR眼镜般带读者身临其境游历山水
- 用对比手法(动静/色彩/世俗与超脱)制造张力
- 在美景中自然流露"慢生活"哲学
- 结尾的思考让风景有了思想深度,就像给山水画题上了警世箴言
白玉蟾
白玉蟾(1134~1229),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