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逢老僧 其一

拟把苍烟付老閒,廿年形影不离山。
窗前一树盘空老,曾是天台拾子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深山的老僧形象,充满禅意与自然之趣。

前两句"拟把苍烟付老閒,廿年形影不离山"说老僧打算把苍茫山色都交付给悠闲的晚年,二十年来他的身影从未离开过这座山。这里用"苍烟"代指整个山景,暗示老僧与自然已融为一体。"形影不离"的表述既写实又巧妙,既是说人不离山,也暗指山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后两句"窗前一树盘空老,曾是天台拾子还"最有意境:窗前有棵老树盘旋生长直指天空,这棵树原来是老僧当年从天台山带回的种子长成的。一个"盘"字既写树枝虬曲的姿态,又暗含岁月沉淀的痕迹。从拾种子到长成老树的过程,既是自然生命的轮回,也象征着老僧修行岁月的积淀。

全诗通过"苍烟"、"老树"等意象,展现了一位与山相伴数十载的隐者形象。最打动人的是那颗老树——它既是老僧与自然对话的见证,也是时间流逝的刻度,承载着修行者与山水相守的静谧人生。诗中透露出一种物我两忘、与自然共生共老的超然境界。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