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

今年夏月风不号,亦罕骤雨来崇朝。
乾鹊故不越海噪,阳乌只觉当空骄。
入秋三日月离毕,漏天界破银河涛。
摧颓四角黑云压,天浆直倒非倾瓢。
霾昏失旦莫辨昼,溜响薄暮还连宵。
时复撞搪户牖壁,挟势撇摋惊吹飙。
青苔上砌础生菌,绿树踠地窗偃蕉。
文书稀省颇自得,况听丛竹声萧萧。
常时车马客到未,旧雨今雨从诙嘲。
惟愁庳侧泥没踝,屋上捲去三重茅(廖振富、施懿琳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从盛夏到初秋的天气变化,以及连绵秋雨带来的生活场景,充满生动的画面感和生活气息。

前四句写夏天反常的天气:没有大风,很少暴雨,连喜鹊都不叫了,只有烈日当空。这里用"乾鹊不越海噪"(喜鹊不飞过海面叫)、"阳乌当空骄"(太阳像骄傲的乌鸦)这样形象的比喻,突出夏日的闷热难耐。

中间十二句集中写秋雨。先是用"月离毕"(月亮离开毕星,古人认为这是下雨的征兆)这个典故引入秋雨,然后像放电影一样展现雨景:乌云压顶像要摧垮房角,暴雨如天河决堤;天色昏暗分不清昼夜,雨声从早到晚响个不停;狂风撞击门窗,吹得树木倒伏;青苔爬上台阶,芭蕉叶贴到窗前。这些描写既有宏大的自然景象,又有细腻的生活细节。

最后六句写雨中生活。诗人因雨天公务减少而自得其乐,听着雨打竹叶的声音,调侃着"旧雨今雨"(双关语,既指雨水,也指老朋友新朋友),但同时也担心雨水淹没脚踝、狂风吹走茅草屋顶。这种苦中作乐的心态很有生活智慧。

全诗最妙的是把普通的雨景写得如此丰富:有视觉(黑云、青苔)、听觉(雨声、竹声)、触觉(泥没脚踝),还有典故和双关语的巧妙运用。诗人不是简单抱怨雨天,而是用幽默的态度接纳自然变化,在琐碎生活中发现诗意,这种生活态度特别打动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