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子书作

学馆坐无事,故书聊复看。
披文既薈蕞,寻义亦泮涣。
趋前后已逸,顾旧新辄窜。
万言虽毕陈,一理竟未贯。
往往未终卷,心目已溃乱。
置书敛视听,境地甚澄晏。
《易》、《书》、《诗》、《春秋》,辞简义亦焕。
緌书言五千,隐约可徐玩。
奈何百家言,磊磊叠几案。
绵延比葛藟,根远益缠绊。
遂令矜名士,摹放如习幻。
雕刳出葩卉,缀缉呈组纂。
悦目效女美,饫口匪刍豢。
推以合身心,宜若霄壤判。
吾欲尽其文,掇取归炉炭。
观心胜观书,矹々坐夜旦。
濯秽来清澄,磨昏出璀璨。
绵绵春云舒,炯炯秋月烂。
咏歌成文章,昭倬比云汉。
往者予弗及,来者予何惮。
作诗示朋曹,无乃骇童丱。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人在书房里无聊翻旧书,结果越看越烦躁的心路历程。诗人用特别生动的比喻,把读书时那种"眼睛在看,脑子已乱"的状态写得活灵活现。

开头说闲着没事翻旧书,看着看着就发现:同一本书前后说法矛盾("前面刚说A,后面又说B"),老版本和新版本内容还不一样。虽然书里写了很多字,但核心道理根本串不起来。经常书没看完,脑子就先炸了,只能把书扔一边静静心。

接着对比了几种书:《易经》《尚书》这些经典就像简洁的说明书,老子五千字的《道德经》也值得慢慢品。但其他百家著作就像疯狂生长的野藤("葛藟"),越写越绕,搞得读书人像在玩模仿秀,把文章写得花里胡哨——看着像美女化妆很养眼,吃起来却不如一碗红烧肉实在,更别说指导现实生活了。

诗人气得甚至想把这些书都烧了("归炉炭")。他觉得静心思考比死读书强,用"春云舒展""秋月明亮"比喻清醒的头脑,说这样自然能写出好文章。最后豁达表示:古人我来不及追,后人也不必怕,就是写首诗和朋友分享感悟,估计要吓到小朋友了。

全诗妙在把读书的烦恼写得特别接地气:像吐槽教材前后矛盾、新版乱改内容、学术文章又臭又长...最后给出解决方案——别被书本困住,要保持独立思考。这种"读书读到想烧书"的体验,现代人刷手机信息过载时大概也深有同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