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毕少董翻经图

宋生把卷读且指,李生把卷问奇字。
榻上坐著一老子,右手秉笔祖左臂。
春秋论语训傅成未成,胸中有话颇欲告两生。
欲呼小白拉重耳,同讨犬戎尊帝京。
蚕妾不解事,两生未可语。
冬郎政儿痴,谁能复怜许。
翻经未了报归期,携书归来献玉墀。
胡沙满面无人识,回首两生斗南北。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翻经图"场景,通过几个读书人的互动,表达了作者对学问传承和家国情怀的思考。

开头用白描手法画出三个读书人:宋生一边看书一边用手指点,李生捧着书请教生僻字,而一位老者盘坐在榻上,右手执笔、左手托腮沉思。这个画面就像现代教室里,有认真做笔记的学生,有积极提问的同学,还有陷入思考的老师。

中间部分透露老者的心事:他正在注释《春秋》《论语》,心里有话想告诉两个学生。这里暗藏着一个历史典故:春秋时期,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曾联合尊奉周天子。作者借古喻今,暗示想联合志士共同抵御外敌、匡扶国家。

但现实很无奈:养蚕女不懂这些大道理,两个学生也还不能理解,有个叫冬郎的孩子更是天真懵懂。这就像现代生活中,普通人忙于生计,年轻人尚未成熟,很难理解长辈的忧国之心。

结尾处笔锋一转:注释经典的工作还没完成就要返乡,本想带着著作献给朝廷,结果风尘仆仆归来却无人赏识。最后回望两个学生,他们已各奔东西。这个结局充满现实感——就像当代知识分子怀抱理想回归,却发现知音难觅,连曾经的学生也都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

全诗的魅力在于把读书人的理想与现实困境写得真切动人。通过日常读书场景,寄托了知识传承的使命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最后又落回无人理解的孤独,这种古今相通的人生感慨特别能引发共鸣。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