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堂歌

传闻四境内,私塾尽改良。
入城吞声哭,听我歌学堂。
古祠蔽风雨,门额书皇皇。
中庭有偶像,教室设两厢。
童子颇活泼,鱼贯而雁行。
亦有四五辈,面目渐老苍。
乱发垂过耳,垢腻无完裳。
列坐乃凌乱,争就檐隙光。
讲师入讲席,气静声不扬。
面壁写粉字,古语连篇长。
就中一老儒,口说颇精详。
因授读经课,为讲达孝章。
若者天子孝,若者诸侯王。
群儿互耳语,或但两目张。
朦然又移晷,咳唾如沸汤。
吁嗟十年内,此事讵可商。
我闻东西国,校舍周穷乡。
儿童心理学,何以基富强。
此意难具陈,请君学牧羊。
牧羊得羊性,三百无相妨。
人人有子弟,谁家无爷娘。
蒙养须及时,愿与重较量。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生动的画面描绘了清末民初私塾改良的尴尬现状,通过对比讽刺了当时教育改革的表面化问题。

诗中首先描写了一个挂着"皇皇"门匾的古祠堂改成的学堂:破旧的教室里,孩子们像鱼群一样挤在一起,几个大龄学生邋遢不堪。学生们争抢着从屋檐缝隙透进来的光线读书,老师有气无力地讲着陈腐的孝道经典,孩子们要么交头接耳,要么两眼发直。整个教室咳嗽声、吐痰声此起彼伏,像一锅煮沸的汤。

后半段笔锋一转,诗人痛心地说:十年内这样的教育怎能培养人才?他羡慕西方国家的学校遍布乡村,懂得运用儿童心理学。最后用"牧羊"作比喻:好的牧人懂得羊的习性,好的教育也该懂得孩子的天性。每个家庭都有孩子,基础教育必须及时改革。

诗歌的魅力在于:
1. 用"沸汤"般嘈杂的教室画面,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传统私塾的混乱
2. 通过老儒生讲解陈腐的"达孝章",暗示教育内容脱离实际
3. 用"牧羊得羊性"的比喻,通俗易懂地阐明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4. 结尾直指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教育问题,引发普遍共鸣

这首诗像一部微型纪录片,既记录了历史转型期的教育困境,又提出了"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的现代理念,在今天看来依然发人深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