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池
武夷之境多神仙,我亦驻此临风轩。
方池清夜堕碧玉,重帘白日垂洞门。
暗泉涌地紫波动,微雨在藻金鱼翻。
倚槛照影清见底,拄杖卓石寻无源。
洗头玉女去不返,遗此丈八芙蓉盘。
溪船明月泛九曲,出入紫微听潺湲。
便欲此地觅真隐,何必商山求绮园(清董天工《武夷山志》卷五一)。
方池清夜堕碧玉,重帘白日垂洞门。
暗泉涌地紫波动,微雨在藻金鱼翻。
倚槛照影清见底,拄杖卓石寻无源。
洗头玉女去不返,遗此丈八芙蓉盘。
溪船明月泛九曲,出入紫微听潺湲。
便欲此地觅真隐,何必商山求绮园(清董天工《武夷山志》卷五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武夷山方池仙境般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四句)写方池的位置和环境:
诗人开篇就说武夷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自己也在临风轩驻足。方池的水像碧玉般清澈,白天阳光透过重重帘幕般的山雾照进洞门。这里用"碧玉""洞门"等意象营造出神秘幽静的仙境氛围。
第二部分(中间六句)具体描写方池景色:
地下暗泉涌动使水面泛起紫色波纹,细雨落在水草上惊动了金鱼。诗人倚着栏杆能看到池底,拄着拐杖却找不到泉水源头。这里"紫波""金鱼"的色彩对比鲜明,"寻无源"的细节更添神奇色彩。接着用神话典故:洗头的仙女已经离去,只留下巨大的芙蓉盘(指方池)。诗人乘着小船在月光下沿着九曲溪漂流,听着潺潺水声仿佛能直达天宫。这些描写虚实结合,充满想象力。
第三部分(最后两句)抒发感想:
诗人觉得在这里就能找到真正的隐居生活,何必非要去商山寻找传说中的隐士绮园呢?直白表达了对方池仙境的喜爱和隐居于此的愿望。
全诗亮点:
1. 色彩运用巧妙:碧玉、紫波、金鱼、明月,构成绚丽画面
2. 动静结合:暗泉涌动与微雨鱼翻是动态,丈八芙蓉盘是静态
3. 虚实相生:将现实景物与仙女传说融合
4. 语言清新自然,不用生僻字却意境深远
诗人通过对方池的细腻观察,把一处普通水池写得仙气飘飘,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和远离尘世的理想追求。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