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故泰伯之后思追至德自名曰守让而别号吴荆余为赋之
泰伯让天下,窜迹在荆蛮。
虞仲表从兄,文身志亦全。
季子让其国,归耕梁溪田。
当其欿然时,自制造物权。
奈何后代人,役役锥刀间。
仰惭神明胄,俯愧夜气专。
吴生感至德,千载思齐焉。
无欲道恒尊,不竞心故闲。
吾闻之孔经,当仁在师先。
虞仲表从兄,文身志亦全。
季子让其国,归耕梁溪田。
当其欿然时,自制造物权。
奈何后代人,役役锥刀间。
仰惭神明胄,俯愧夜气专。
吴生感至德,千载思齐焉。
无欲道恒尊,不竞心故闲。
吾闻之孔经,当仁在师先。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吴国祖先泰伯和季札让位的故事,以及后人吴守让如何效仿他们的高尚品德。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句)讲历史典故:
- 泰伯主动把王位让给弟弟,自己跑到南方蛮荒之地生活
- 他的弟弟虞仲也跟着一起去了
- 后来吴国的季札也效仿祖先,放弃继承王位去种田
- 这些先贤在谦让的时候,都展现出超然物外的境界
第二部分(中间六句)讲现实对比:
- 诗人感叹现在的人整天为蝇头小利争来争去
- 抬头愧对神圣的祖先,低头愧对天地正气
- 吴守让(诗题中的"吴子")被先人的美德感动,决心效仿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讲人生哲理:
- 没有贪欲的人自然受人尊敬
- 不与人争抢,心境自然安宁
- 引用孔子的话:见到仁义的事就要带头去做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历史故事说现实问题,古今对比强烈
2. 赞美了"让"这种看似吃亏实则高尚的品质
3. 最后升华到做人道理,劝人少争名利多修品德
简单说就是:诗人通过吴国祖先让位的故事,批评当时人们争名逐利的风气,赞扬吴守让效仿先贤的美德,告诉我们不争不抢、清心寡欲才是真正高尚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