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同时透露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和深切的思念之情。
前四句用宝剑和珍珠作比喻:宝剑即使藏在匣中,锋芒也能直冲星斗;珍珠即便沉在水底,依然用光芒装点河川。这是在说真正有才华的人,无论处境如何都不会被埋没。大丈夫自有立身处世的原则,不必迎合世俗的审美标准。
后四句转向知音难求的孤独感:就像伯牙失去钟子期后不再弹琴,如果遇不到懂自己的人,才华也不必刻意展现。最后两句写离别后的思念: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思念之情如同不灭的灯火,永远明亮炽热。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骨气,以及"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诗人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被多少人认可,而在于是否忠于自己的内心;即使孤独前行,也要保持内心的光明。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能给人力量。
孙应时
(1154—1206)绍兴馀姚人,字季和,号烛湖居士。孙介子。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二年进士。授黄岩尉,为常平使者朱熹所重,与定交。丘崇帅蜀,辟入制幕,尝策言吴曦将叛。徙知常熟,秩满,郡守以私恨诬其负仓粟三千斛而捃摭之,市民竟为代偿,守益怒,坐贬秩。宁宗开禧二年起判邵武军,未赴而卒。有《烛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