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同年李丹壑编修以事出朝阳门晚宿田家

繁花已尽木叶肥,城中城外尘交飞。
不因出郭了公事,当与野色终相违。
芳春三月键户坐,日在愁阵遭重围。
我自久旅成习惯,今昨等耳安知非。
怪君连岁卧江上,舍舟即陆谁指挥。
今朝眼豁向水木,翻若所见从来稀。
清溪宛宛带榉柳,村舍历历通烟霏。
故山未敢诧奇绝,风物似此犹庶几。
人情厌常每易动,微官窃禄难肯归。
且买浊醪酹暮景,新月正照林间扉。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同事李丹壑因公事出城,傍晚借宿农家时的所见所感。

开篇用"繁花落尽树叶茂盛"点明初夏时节,用"城里城外尘土飞扬"暗示官场生活的烦闷。作者感慨:要不是因为公务出城,可能永远都接触不到这样的田园风光。这里用"终相违"三个字,透露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中间部分很有意思。作者说自己长期在外奔波已成习惯,对时间流逝变得麻木("今昨等耳安知非")。接着调侃朋友李丹壑:你之前在江边隐居得好好的,怎么突然又跑出来当官了?("舍舟即陆谁指挥")这两句既写实又带点幽默。

当他们看到郊外的溪水、柳树、炊烟袅袅的村舍时,眼睛都亮了。作者说这里的风景虽然比不上家乡山水,但也足够让人惊喜。这里用"豁"字形容眼前一亮的感觉,特别生动。

最后几句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作者反思:人们总是容易厌倦日常("人情厌常每易动"),但像我们这样做着小官的人,又舍不得放弃俸禄回乡。干脆买点浊酒,对着新月照耀的柴门喝一杯吧!这种既向往田园又无法割舍仕途的矛盾心理,通过"浊醪酹暮景"的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就像朋友间的闲聊,既有对官场生活的吐槽,又有发现自然美景的惊喜,最后在自嘲中透露出文人普遍面临的"仕与隐"的矛盾。语言朴实如话,但把现代人"想逃离又不得不继续"的职场困境都说透了。

赵执信

赵执信[shēn](1662~1744)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赵执信为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意为主,言语为役”。所作诗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