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才见写陋容

潦倒形骸山上樗,每经风雨辄凋疏。
劳君为写支离状,异日长看老病初。
落笔纵横中自喜,赋形深稳妙无馀。
偶然挂壁低头笑,俱幻何妨彼亦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己外貌的坦诚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首先,诗人以“潦倒形骸山上樗”开头,用“潦倒形骸”来形容自己的外表,这里的“形骸”就是指人的身体,“潦倒”则意味着他的外貌不佳,就像山上那棵摇摇欲坠的樗树。这里的樗树可能是指一种寿命不长、生长不旺的树木,象征着诗人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

接着,“每经风雨辄凋疏”说明诗人的身体就像那棵樗树,经不起风吹雨打,总是容易凋零衰败。这里的“辄”是表示每当的意思,强调了诗人身体状况的脆弱。

然后,“劳君为写支离状,异日长看老病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衰老病弱的无奈。他希望有人能记录下自己现在的病态,以便将来回忆起自己衰老的样子。

接下来,“落笔纵横中自喜,赋形深稳妙无馀”这句话,诗人似乎在自嘲,他在描述自己落笔写作的样子,觉得虽然自己身体不好,但写作时的精神状态却很愉悦,而且他认为自己的文字描写得很到位,没有多余的修饰。

最后,“偶然挂壁低头笑,俱幻何妨彼亦如”这里,诗人用“偶然挂壁”来形容自己的作品,似乎在说这些文字只是偶然挂在了墙上,他自己低头看着这些文字也笑了。他认为人生和文字都是虚无的,不必过于在意,就像墙上的文字一样,都是虚幻的。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诗人的自嘲,表达了他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无奈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他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衰老和病弱,同时又在文字中找到了一丝安慰和喜悦。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