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西华山先陇 其二

汉老乾坤日月光,一亭千古几纲常。
也谁知此鸥波地,更与颓风大主张。

现代解析

这首诗出自《上西华山先陇 其二》,是一首表达对历史人物和道德观念敬仰之情的作品。让我们来逐一解析诗中的意象和含义:

1. 汉老乾坤日月光
- 这句诗中的“汉老”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开国功臣霍光。霍光在汉武帝去世后,辅佐幼主,稳定了汉朝的局势。这里的“乾坤”指的是天地,象征着宇宙间最伟大的力量。
- “日月光”比喻霍光的智慧和光芒,就像日月一样,照亮了汉朝的未来之路。这说明霍光的伟大,他的智慧和功劳像日月一样被人铭记。

2. 一亭千古几纲常
- “一亭”指的是西华山上的一个亭子,这里可能是一个纪念地点。
- “千古”指的是历史长河中的岁月,强调时间的久远。
- “纲常”指的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原则,如孝、悌、忠、信等,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这个亭子见证了无数年月,承载了无数人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准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道德价值观的敬重。

3. 也谁知此鸥波地
- “鸥波”指的是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有鸥鸟飞舞,象征着和平宁静的自然景象。
-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这里如同宁静平和的湖面一样,有着美好的自然景象。但“也谁知”强调了这种美好并不为许多人所知,可能是因为世事变迁,人们已经忘记了这种宁静美好的存在。

4. 更与颓风大主张
- “颓风”指的是社会风气的恶化,可能指的是社会道德的衰落。
- “大主张”是强调一个人或一群人通过行动来扭转这种趋势,恢复社会的正道。
-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面对社会风气的衰落,需要有力量的人站出来,用自己的行动来引领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道德观念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道德传统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风气恶化的忧虑和期望通过伟大人物的行动来改变现状的愿望。

庄昶

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