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歌(酬曹能始兼呈管五陵明府)
伊余本疏诞,夙乏匡时智。
屏迹赋閒居,抱痾遗荣利。
方慕至人旨,恣意探灵异。
巨灵为劈天柱山,山在东南缥缈间。
万丈青梯悬晓日,千年丹灶锁元关。
中有一片石,垂盖宛成室。
元气自沧茫,岩窦多神迹。
因之结茅庐,逍遥山之侧。
坐啸天风处处飞,行歌云水湾湾碧。
有美曹尊生,三山负诗名。
弱冠登王涂,明堂振清声。
席上挥毫烟雾落,灯前击剑风雷惊。
富贵浮云非所欲,大雅何能混尘俗。
自许金门暂陆沉,每从玉检穷曛旭。
一朝来访神仙令,首向此山策高足。
双屐踏破青苔上,上逼鸿濛下坱漭。
观海崖边汗漫游,迷樵径里冷然赏。
仰天为我石室歌,万壑松涛发幽响。
曹夫子,管神君,人生各有志,苍素讵能分。
公等努力标青史,我自疏狂卧白云。
且携惊人诗句藏石室,此间直与帝座通氤氲。
屏迹赋閒居,抱痾遗荣利。
方慕至人旨,恣意探灵异。
巨灵为劈天柱山,山在东南缥缈间。
万丈青梯悬晓日,千年丹灶锁元关。
中有一片石,垂盖宛成室。
元气自沧茫,岩窦多神迹。
因之结茅庐,逍遥山之侧。
坐啸天风处处飞,行歌云水湾湾碧。
有美曹尊生,三山负诗名。
弱冠登王涂,明堂振清声。
席上挥毫烟雾落,灯前击剑风雷惊。
富贵浮云非所欲,大雅何能混尘俗。
自许金门暂陆沉,每从玉检穷曛旭。
一朝来访神仙令,首向此山策高足。
双屐踏破青苔上,上逼鸿濛下坱漭。
观海崖边汗漫游,迷樵径里冷然赏。
仰天为我石室歌,万壑松涛发幽响。
曹夫子,管神君,人生各有志,苍素讵能分。
公等努力标青史,我自疏狂卧白云。
且携惊人诗句藏石室,此间直与帝座通氤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隐士形象,同时展现了作者与两位友人(曹能始和管五陵)之间的精神共鸣。全诗语言豪放,充满仙侠气息,核心思想是“人各有志,不必强求一致”。
诗歌可以分为三部分:
1. 隐士的自白(开头到"逍遥山之侧"):
诗人开篇就说自己天性散漫,没有治国安邦的才能,所以选择隐居养病、放弃功名。他向往仙人的生活方式,在缥缈的东南天柱山(道教名山)结庐而居。这里用"万丈青梯""千年丹灶"等夸张描写,把隐居地塑造成仙境。最妙的是山中那块天然形成的"石室",成为他精神自由的象征。
2. 两位友人的风采("有美曹尊生"到"万壑松涛发幽响"):
突然笔锋一转,描写两位来访的朋友。曹能始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席上挥毫烟雾落"写其文采,"灯前击剑风雷惊"写其豪气),管五陵是地方官("神仙令"的称呼很幽默)。他们虽然身在官场,但内心向往山林。最生动的画面是三人同游:曹能始穿着木屐踏破青苔登山,在云雾中吟诗,松涛声仿佛在为他的诗歌伴奏。
3. 人各有志的宣言(最后部分):
诗人最后点明主旨:曹、管二人志在青史留名,而自己只愿"卧白云"。就像有人喜欢穿黑衣(苍)有人爱白衣(素),不必强求相同。最浪漫的是结尾——把好诗藏在石室里,让诗香直通天庭。这个想象既表现了诗歌的价值,也暗示精神世界可以超越世俗界限。
全诗的魅力在于:
- 用"石室"这个具体意象,把抽象的自由精神具象化
- 对比手法突出:隐士vs官员,白云vs青史,形成张力
- 语言有画面感:"双屐踏破青苔"让人仿佛听到脚步声,"松涛发幽响"让人听到自然和声
- 最后"人各有志"的观点洒脱大气,尊重不同活法
本质上,这是首"朋友圈晒隐居生活"的诗,但写出了超越时代的哲理:成功没有标准答案,有人追求功名,有人选择自由,各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