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夏西山诸佛刹效初盛体为排律十首 其十
佛日千岩静,人天万壑遥。
珠宫浮碧落,贝阙抱丹霄。
玉碗霞明灭,金灯月动摇。
旌幡朝雾结,铃铎夜风飘。
袒膊眠山洞,飞身渡海潮。
香看尘外续,火辨劫前烧。
阿育诚心化,登伽幻术调。
波旬回愤恚,戈利失矜骄。
塑壁环双树,镵碑记六朝。
梵僧家姓竺,梁帝寺名萧。
北固凌虚旷,东林跨泬㵳。
池开龙母窟,塔涌雁王标。
翠柏禅机契,青莲释證饶。
挥锄除障业,破灶绝喧嚣。
五岳携孤杖,三田寄一瓢。
流沙归路近,柱史乍相邀。
珠宫浮碧落,贝阙抱丹霄。
玉碗霞明灭,金灯月动摇。
旌幡朝雾结,铃铎夜风飘。
袒膊眠山洞,飞身渡海潮。
香看尘外续,火辨劫前烧。
阿育诚心化,登伽幻术调。
波旬回愤恚,戈利失矜骄。
塑壁环双树,镵碑记六朝。
梵僧家姓竺,梁帝寺名萧。
北固凌虚旷,东林跨泬㵳。
池开龙母窟,塔涌雁王标。
翠柏禅机契,青莲释證饶。
挥锄除障业,破灶绝喧嚣。
五岳携孤杖,三田寄一瓢。
流沙归路近,柱史乍相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佛教圣地的宁静超脱景象,充满神话色彩和禅意。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开篇用"佛日千岩静"营造出佛光普照、群山静谧的意境,接着用"珠宫""贝阙"等华丽词藻描绘天界佛寺的壮观,就像用语言搭建了一座闪闪发光的空中楼阁。
2. 诗中运用了大量动态与静态的对比:玉碗中的霞光忽明忽暗,金灯与月光相互辉映,晨雾中的旌旗与夜风里的铃铛,这些意象让画面既庄严又生动。
3. "袒膊眠山洞,飞身渡海潮"两句突然转入修行者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苦行僧的洒脱自在,与前面华丽的佛寺形成有趣反差。
4. 后半部分通过阿育王、梁武帝等历史典故,将佛教传说与现实景观交融。北固山、东林寺等真实地名让飘渺的意境有了落脚点。
5. 最后以"挥锄除障""破灶绝喧嚣"等动作描写,点明修行真谛——破除执念、远离尘嚣。结尾处"柱史相邀"的典故,暗示修道者最终达到的超然境界。
全诗就像一组流动的画卷,既有佛国世界的瑰丽想象,又有修行生活的真实写照,最终回归到心灵解脱的主题。诗人用排律这种庄重的形式,把神话、历史、自然景观和禅理完美融合,展现出对精神净土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