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述

坏事曾闻嗔怪鬼,捉囚可不畏天公。
抚床卫瓘宁非醉,对策刘蕡恐是风。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讽刺的手法揭露了社会中的不公现象,通过历史典故影射现实,语言犀利又耐人寻味。

前两句直指现实:人们总把坏事推给虚无的"嗔怪鬼",掌权者肆意抓人时却不怕遭天谴。这里用"嗔怪鬼"比喻推卸责任的现象,"天公"象征正义法则,讽刺某些人欺软怕硬的双标行为。

后两句借用两个历史典故: 1. "卫瓘抚床"讲的是西晋官员卫瓘酒后直言进谏,表面看似醉话实则清醒。诗人借此暗指现在敢说真话的人反被当成疯子。 2. "刘蕡对策"说的是唐代考生刘蕡在科举答卷中痛斥宦官专权,结果落榜。这里暗示正直之人反而遭受打压,就像"风"一样被轻易吹散。

全诗最妙的是把历史典故和现实批判自然融合,既避免了直白说教的风险,又通过"醉汉说真话""忠言逆耳"的对比,让读者自己体会:当社会把清醒者当成疯子,把正直当成危险时,这个时代本身就有大问题。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让讽刺更有力度。

林泳

林泳,字太渊,自号艮斋,又号弓寮,南宋福建福清人。按《图绘宝鉴》作兴化人。希逸长子。宝祐元年(一二五三)进士。能诗,工书,善画墨竹。事迹见于《福州府志》、《宋诗纪事》、《书史会要》。

0